国内时兴那样一段话:处对象是两人的事,但结婚两个家人的事。 婚姻不顺如何解决?离婚不分手有什么用?婚姻不是一张纸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话有双层内涵:
完婚的两人因此门不当户不对;
结婚以后的人,除开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外,多了另一个波源自直系亲属那里的父母和亲朋好友。
我觉得英语对公婆/岳爸爸妈妈的叫法挺有趣,叫“parent-in-law”,汉语翻译回来是,法律法规上的父母。
婚姻不是一张纸是什么呢?在亚洲国家,百善孝为先。成年人儿女即使在结婚以后,也和父母或直系亲属的父母难免会进而并集。联络密不可分一点儿的,大伙儿共住1个屋檐,老一代帮着带小孙子/小孙女。联络少一点儿的,节日,小两口也会回家看看。
儿女和父母一代的互相帮助、你来我往,在学界,称为“跨代互换(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这个星期给大伙儿解开“跨代互换”的面具,看一下结婚了的人和父母及其直系亲属的父母到底如何互换?互换些什么?各种各样毁三观国内剧里长盛不衰的主题风格——婆媳之间——也会进而涉及到。
Kyungmin Kim和另一个3个学术研究2015年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Family上发布了一段文字《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of Middle-Aged Adults With Their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in Korea》。这周還是讲下日本的情况。
婚姻不顺如何解决?学术研究在日本拓展了多环节层次随机抽样,调查了首批30-59岁的人。随后学术研究分析结了婚的女性和男性,一块这种人自己的父母最少1人仍活著,而且直系亲属的父母中也最少有个人仍活著。
被访者各自回话:
□你从父母/直系亲属父母那边获得经济进步上的适用、感情上的适用、和工具性适用(即平常照顾这种的)的頻率有多高?——常常、有时、基本上沒有、彻底沒有
□ 你给与父母/直系亲属父母经济进步上的适用、感情上的适用、和工具性适用(即平常照顾这种的)的頻率有多高?
因此,跨代适用可以 用12(2*3*2)个指标值来叙述:
◇ 给与還是获得?
◇ 经济进步的、感情的、還是平常案例的?
◇ 和自己父母中间的還是和直系亲属父母中间的?
然后创作者用潜在性种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算出5种跨代互换的方法:
1. 和父母及其直系亲属的父母都高频地礼尚往来(获得适用也给与适用);
3. 行孝超越啃老族,即对父母和直系亲属父母出示的帮助比从她们那边获得的帮助多;
4. 只和自己的父母礼尚往来,既不给直系亲属的父母出示都不从她们那边获得经济进步上、感情上、或平常照顾上的适用;
5.和自己的父母礼尚往来,但只给直系亲属的父母出示道义上的帮助,换句话,给直系亲属的父母出示经济进步适用和平常照顾,但不出示感情适用。
学术研究发觉,己婚的女性和男性处在第一类和第二类情况的占比是较为贴近的。
16%的女性和男性与两侧的父母常有高频地你来我往。
22%的男性和20%的女性与两侧的父母都不太往来。
另一个几种跨代互换方法上的男性女性差别就较为大。
20%的男孩及其28%的女人归是行孝超越啃老族。
43%的男孩,但只能1%的女人,只与自己的父母礼尚往来,但不给直系亲属的父母出示都不从她们那边获得所有帮助。
婚姻不顺如何解决?沒有男孩,但36%的女人,和自己的父母礼尚往来,一块给直系亲属的父母出示道义上的帮助。
因此亚洲国家婚姻里的个体差异還是非常显著的。
43%的男孩对岳爸爸妈妈基本上连“道义上的帮助”也没。
媳妇儿依旧担负着照料家公、家婆的期待,他们也挺大水平上实行着那样的义务。但,想深交,還是非常难。
离婚不分手有什么用?想起我盆友描述过她看待家婆的心态:我家婆来我家,我能给她续水、煮饭,对她非常尊敬,但我不想和她创建亲密接触的关联,那样可以保持间距。结婚两个家人的事。结婚了,很多那时候,也還是两个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