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情感  分手  恋爱  婚姻    挽回  恋爱技巧  感情  脱单  恋爱宝典 

什么是“颜李学派”?

   日期:2024-04-24     来源:www.hgfsp.com    浏览:733    评论:0    
核心提示:什么是“颜李学派”?优质回答第一部分清朝初年,批评理学和倡导经世致用是当时进步思潮的特点。在这方面,除去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以外,颜李学派也十分具备代表性。

什么是“颜李学派”?

优质回答

第一部分

清朝初年,批评理学和倡导经世致用是当时进步思潮的特点。在这方面,除去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以外,颜李学派也十分具备代表性。

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虽然不及顾、黄、王三大伙,但其对社会思潮特点的反映却较为鲜明。在批评理学时,三大伙在形式上还对理学持保留态度,王、顾之于程朱,黄宗羲之于王守仁皆是这样,颜李学派则不然,他们不只反对程朱之学与陆王心学,而且直接批评周、张、程、邵等理学的创始人,并且没任何的回避与袒护。

在学风上,顾、黄、王反对空谈性情和不务实质,舍弃了对理学空洞性体的体认,倡导“通经致用”。

颜李学派则“以用为体,以用为学”,倡导用力于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没必要探寻“性理”或者“六经”的依据,完全摆脱了理学教条的束缚。

第二部分

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他的弟子李塨,其学说由颜元创始,经李塨等人而推广天下,故称“颜李学派”。

颜元曾说:“今何时哉?普地昏梦,不归程朱则归陆王,而敢别出一派,与之抗衡翻案乎?”这可以理解为颜李学派经过多年的理论筹备后正式树立旗帜的宣言。

这个学派大力倡导“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倡导“以事物为教”,研究实质问题。

他们觉得应当恢复“周孔正学”,俨然以孔孟传人自居,批程朱,黜陆王。其学说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间影响非常大。

所以,时儒声称:“颜李之学数十年来,海内之士靡然从风”,“四方响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

第三部分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

青少年年代,因为家国多故,颜元的生活历程十分坎坷,“自幼及壮,孤苦备尝”。

开始,他寄养在朱家,为人义子。这个时候期,因为生活多艰,精神空虚,他日渐同意了神怪荒诞思想的影响,行为上也游谈无根,放浪不羁。

这个时候,幸亏遇上了教授生徒十分严格的老师贾端惠,对颜元的一生带来了要紧转机。贾端惠作了两幅对联,令颜元书写后悬挂堂中,其一曰:“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愿学经经小人。”其二曰:“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行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另外,贾老师为人朴实,看重气节的风范,也使颜元收获颇丰。

第四部分

在贾老师的教会下,颜元戒除去所有恶习和放浪行为。颜元先喜陆、王之学,但没多长时间,又学程、朱,他笃志苦学,俨然以道学家自居。

然而,有一件事致使了颜元思想的转变。

康熙七年(1668),颜元的养祖母病故。

居丧期间,他所有都以朱子《家礼》行事,连吃饭也不苟且。

《家礼》规定,早晚吃饭时,假如因事耽误了,就不可以再吃。

而当时吊丧的客人不少,颜元对养祖母极为孝顺,当然相陪答礼。

如此,他疏食少饮,哀毁过甚,几乎病死。

由此,他感到朱子《家礼》不合情理,对理学也产生了怀疑。他从此走上了倡导“周孔正学”,批判程朱理学的道路。

然而,颜元57岁之前对程朱的批判还打一些打折,尚有“凑合程朱”之意。

而当他57岁南游中州(今河南一带)时,对于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耳闻目睹了很多地方“每人禅子,家家虚文”的现象,于是下定决心,“必破”程朱,觉得程朱“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公然举起反对理学的旗帜。

第五部分

针对宋明理学“误人才,败天下事”的“虚学”弊病,颜元极力倡导实用之学,他“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

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

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在倡导“周孔正学”的过程中,颜元领会到“思不如学,而学不如习”的道理,他于是将我们的书斋由“思古斋”改称“习斋”。

在他看来,“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千百义理,不如身行一理之为实也”。

颜元一生十分看重教育,他收授门徒,期望借以传播我们的学说,达成个人的抱负。他45岁时,蠡县李塨问学,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将来对于宣扬颜元的学说创立颜李学派贡献非常大。

颜元57岁南游中州时,沿途不懈地宣扬我们的倡导,并访友论学,明辩婉引,使不少人倾心于他的看法。

62岁时,应邀到河北肥乡县主持漳南书院,在这里,他仍然强调“实学”与“实习”,大张旗鼓地批判程、朱理学,并拟定各种规章规范,改变这个书院修心养性和专门学习八股文的学风。在他主教期间,入学者有几十人。

第六部分

颜元的学说后经李塨的宣传,从而“发扬震动于时”。

李塨继承师说之精华,频繁出游,广交学侣,尽心竭力地光大颜元学说。

李塨所辑的《小学稽业》《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论学》《学礼录》《学乐录》《学射录》等,都是他为补颜元所未及与阐扬师说而作。

李塨对于其师之说加以继承却不死守,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进步。

比如,他们都倡导研求切近社会的知识,而对于离得远远的现实的宋儒性理之学则加以摒弃。

在这方面,颜元有《存性篇》,专门批评宋儒的性情理论。

而李塨却极少谈论性理问题,在对经书传注中直接汰除其说。

假如将李塨与颜元进行比较,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发现,颜元的思想性较强,而李塨的学术性较强。

其次,在传习和“昌明”师说时,李塨实质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颜元强调信古,而不论古书之真假;李塨则倡导“考古准今”,甚至可以“参以日前西洋诸法”。

颜元反对考证论述,李塨晚年却“流连三古经成癖”,致力于考证著述,以说明颜元之说。

在李塨的著作中,不少文字都是用以论证和发挥颜元学说的,而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深度又超越了颜元。

除李塨外,颜元的弟子中较为著名的还有王源。

王源是因李塨的介绍而成为颜元的门人的,其所著《平书》颇受颜门学者看重。

依据该书的《自序》,此书所以命名为“平书”,是由于它是“平天下之书”。

后来,李塨对此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附上我们的建议,成《平书订》,使颜李学派的政治、经济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刻化。

 
标签: 情感问答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