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干扰最为紧急的种类。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国内台湾区域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高度攻击性,缺少羞惭感,不可以从历程中获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好的等,然而这类均属相对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又是什么?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疾病介绍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害处,这种类型的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总是因发生反应状况而送精神病机构需要医学鉴别。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常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不同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大夫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别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
1、高度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病人具备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大家都知道,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别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备攻击型行为和不具备者两类,前一类具备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这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
2、无羞惭感
觉得此类人无羞惭感,缺少与焦虑有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含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痛苦的察看,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病人存在焦虑和痛苦,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不同。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痛苦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种类型的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病人比较,表现智商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征,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好的。他们觉得伴发焦虑和痛苦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等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 。
3、行为无计划性
精神病态病人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少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别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少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病人总是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能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合的。
4、社会适应不好的
ICD-10(1992)觉得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好的是精神病态病人的要紧特点。因为对我们的人格缺点缺少自知力,不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结实的适应不好的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好的病例。Henderson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况,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彼此之间甚少一同之处。
3、发病缘由
爸爸妈妈养育方法不只与爸爸妈妈自己文化、经济状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状况,如配偶是不是 健在与家庭婚姻的情况息息有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法。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正性的养育方法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讲,意义无疑愈加突出。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疾病治疗
由原先的单一治疗渐渐转变为综合治疗。虽然长期心态治疗对某些种类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人有效,其人格特质会改变,但仅仅用心态治疗对于改变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整理其他治疗办法,心态治疗才能发挥有哪些用途。比如Martens觉得激动治疗不是一种孤立的心态治疗形式,假如与其它心态治疗、神经反馈或心态药物治疗相结合,那样它会更常常获得成功。过去有非常长一段时间,治疗家们找不到研究来证明药物治疗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病人有直接的治疗用途,目前这种格局被打破了,研究还在继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中。